![]() |
咨詢電話 0532-83889257 | 員工入口 |
    回到首頁> 中美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對比分析 |
|
中美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對比分析
作為考證物流在國家經濟中價值量化的主要研究指標,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物流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最近,有很多學者對能否用中美兩國各自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來反映這兩個國家物流成本的真實差距進行了討論研究。中美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之差,既有物流管理水平方面的原因,又有產業結構方面的原因,并且我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向發達國家靠攏,在很大程度上還要取決于產業結構的變化。
GDP比重的比較 國內外物流發展的經驗表明,物流發展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和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美國是現代物流業的發源地,經過幾十年時間的發展,美國物流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自1991年以來基本保持在10%左右,其運輸成本基本上維持在當年GDP的6%左右,這說明美國運輸市場已經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美國物流系統的效率的提高今后主要借助于其存貨管理效率的提高。2001年,美國經濟進入衰退期,加上通貨緊縮的影響,物流市場需求減少,使得美國物流成本大幅下降,其占GDP的比重也連續大幅降低。 1991年至2002年,我國全社會物流成本從5182億元擴張到21985億元,增長了3.2倍,年均遞增14%。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緩慢下降,從24%下降到21%左右。其中,運輸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較為明顯,從13.3%下降到10.1%;其次是庫存成本,所占比重從7.5%下降到6.9%;這反映出我國物流業效率在逐步提高。從增長趨勢來看,管理成本增加較快,2002年比1991年增長了5倍,年均遞增17.7%;其次是保管成本增長了3.5倍,年均遞增14.6%;運輸成本增長2.7倍,年均遞增12.6%。2003年的“SARS”對我國物流業產生了較大影響,物流成本大幅提高。從物流成本構成上看,運輸、庫存、管理成本平均達到52.6%、31.8%和15.6%。 我國物流成本總體水平仍然偏高,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與美國等物流業發達的國家相比要高出8~10個百分點。 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中美兩國的經濟水平存在明顯差異,其物流發展水平差異也較大。采用標桿管理法[或基準管理法(Benchmark Management)]--引用美國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來評判我國總體的物流發展水平,需要以兩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作比較來進行分析。這其中,兩國產業結構對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有重要影響。 GDP 比重的影響 物流成本的構成中,運輸庫存成本可以占到85%,可以說物流成本高,運輸庫存成本就高,反之亦然。從各產業對物流服務的需求來講,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采掘業等提供的都是實物形態的產品,從生產到消費離不開運輸倉儲,第二產業對運輸倉儲的需求較大,投入也比其他產業高,它的物流成本支出相對較大。相反,第三產業的產值創造主要來自無形的服務,第三產業以服務為主,對物流的依賴程度少,物流投入低,物流成本支出少,與產值相比,物流成本只占很少的比例,所以第三產業的物流成本產值比是很小的。 這顯著說明,不同的產業對物流的需求程度不同,產業中行業的性質決定其對物流的需求度,實物型行業的物流成本大于服務性行業。假設兩個國家的物流發展水平相當,但這兩個國家的產業構成不同,一個以工業為主,另一個以服務業為主,那么在計算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時候,以工業為主的國家的比重將會大于以服務業國家。在比較兩國物流成本占GDP時,產業結構是一個不可不考慮的因素。 我們引入投入產出理論中的產業直接消耗系數來客觀的加以說明。直接消耗系數等于該行業總產量分別除以直接消耗的各行業產品量,表示某一個行業單位產量產出需要直接消耗各行業產品和服務的數量。它反映該行業與其他行業之間直接的技術經濟聯系和直接依賴關系。 對運輸倉儲的消耗由多至少則依次是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在投入產出理論中,每個行業對自身的消耗都比較大,因而運輸倉儲業對運輸倉儲業的直接消耗系數較大也是必然的,但不能因此說第三產業對物流消耗最大,因為運輸倉儲行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只占很少份額,如中國1997年的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僅占GDP的5.1%,而且它的消耗系數并沒有比第二產業高出很多,它產生的物流成本只占總的物流成本的一個小份額。除運輸倉儲外,第二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總體來說與第三產業差別較大。 我們采用加權平均法可以計算出各產業的平均直接消耗系數分別為0.023689和0.013073,由此可以看出,第二產業對倉儲運輸業的平均直接消耗系數幾乎是第三產業的兩倍,這從數據上客觀的證明了不同產業對物流的需求是不同的,第二產業對物流的需求大,物流成本的支出也就大于第三產業。這樣也就證明了產業結構對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的影響,第二產業占主導的國家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必然大于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國家,即使兩國物流發展水平不同,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中也必然有一部分比例是由于產業結構的因素引起的。 中美兩國的產業結構差異是巨大的,中國處于工業化中期,而美國是第三產業為主導的國家。 中國現今GDP構成第二產業占到50%以上,第三產業僅占30%左右,而美國從90年代開始第三產業已經占到GDP的75%。第二產業的物流直接消耗大于第三產業,以消耗大的產業為主的國家將產生較大的物流成本,所以中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高于美國,除了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落后外,產業結構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同時,美國80年代開始的產業結構性調整,形成了新的產業結構,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在GDP的構成中占更大的比例,這也是美國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從80年代下降的另外一個因素。 GDP比重的合適比例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產業結構是影響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如何通過與美國這個物流業已基本達到完全競爭的市場對比得到適合我國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合適比例呢?為此我們引入物流成本產業結構因素公式可知,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這個指標是由三次產業的物流成本貢獻率加權平均構成的。各產業的物流成本貢獻率主要由這個產業產值占GDP百分比和產業物流成本需求系數決定。而產業物流總值與產業物流成本支出成正比。由此可以從2000年我國農業品、工業品、第三產業物流總值分別占全社會物流總值的比例:5.65%、83.25%、11.10%,得出2000年我國GDP構成,即:第一產業16.4%,第二產業50.2%,第三產業33.4%。所以可得出2000年中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為21.2%。 這幾個系數的數值也證明了物流服務的消耗由多至少依次是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論斷。 物流成本需求系數與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并無關系,由此我們可以改變三次產業占GDP的比例而計算在此比例下物流成本占GDP的合適比重。 從1991年3月開始到2001年1月,美國經濟持續增長,選取2000年美國的物流水平數據與中國比較,即融合了經濟增長對美國物流業的促進因素,又避免了由于經濟開始衰退和通貨緊縮使得物流成本下降所造成的影響。 假設我國2000年的各產業結構已達到美國2000年的水平,即農業產值占2%,工業產值占26%,第三產業產值占72%,可以得出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為14.29%。而美國2000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為10.2%,排除統計口徑方面的因素,這兩個數值之間的差值就是兩國物流成本管理水平的差距。 在相同的產業結構下,比較兩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才更為合理。在這個前提下,討論如何通過改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優化物流資源配置,完善物流設施設備建設來降低我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
|